当前位置 首页  > 最新动态 > 骗税动态
分享
假冒自产货物出口获取出口退税不构成骗取出口退税罪
来源:人民法院报 作者:韩小平 曾仁平

假冒自产货物出口获取出口退税不构成骗取出口退税罪

  【案情】

  湖南甲公司具有自营进出口经营权。为获取出口退税,甲公司与李某等人商定,由李某等人充当中间人,用广东商家的香肠等农产品为甲公司“配货”,冒用甲公司的名义出口至香港,货物出口后,甲公司持报检、报关等单证,向税务机关申报出口退税。2016年9月至2018年11月,甲公司申报出口退税报关单688份,金额共4.02亿元,获取出口退税款51962395.49元,甲公司与李某等人按约定比例分配退税款。

  【分歧】

  第一种观点认为,甲公司伙同他人以假报出口的方式骗取国家出口退税款,构成骗取出口退税罪。

  第二种观点认为,甲公司将他人生产的农产品假冒成自产货物出口,虽有违法违规行为,但其有真实的货物出口,香肠等农产品在国内虽未实际缴税,但应当视为已税货物,已税货物出口后国家依法应当退税,甲公司没有假报出口,国家税收没有损失,甲公司不构成骗取出口退税罪。

  【评析】

  笔者赞成第二种观点。理由如下:

  刑法规定,以假报出口或者其他欺骗手段,骗取国家出口退税款,数额较大的,构成骗取出口退税罪。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骗取出口退税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假报出口,是指以虚构已税货物出口事实为目的,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行为:(1)伪造或者签订虚假的买卖合同;(2)以伪造、变造或者其他非法手段取得出口货物报关单、出口收汇核销单、出口货物专用缴款书等有关出口退税单据、凭证;(3)虚开、伪造、非法购买增值税专用发票或者其他可以用于出口退税的发票;(4)其他虚构已税货物出口事实的行为。据此,所谓“骗取国家出口退税款”,包含了实质要件和形式要件两个方面,实质要件就是刑法所称的“假报出口”以及司法解释所指的“虚构已税货物出口事实”,两者表述不同而含义相同,司法解释的表述更为明确,形式要件则是司法解释所指的四种情形。所谓“虚构已税货物出口事实”又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虚构货物出口事实;二是虚构货物已税事实。这与《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的一般情况下出口退税的两个实质条件对应,一是货物实际出口,二是出口货物在国内流通过程中已经缴纳税款。本案中,甲公司有真实货物出口,根据相关规定,出口食用农产品视同其在国内已经交了税,所以甲公司的行为不符合“虚构已税货物出口事实”这一实质要件。虽然本案存在真实货主与名义货主不一致等情形,与司法解释规定的形式要件类似,但因与司法解释规定的实质要件不符,不能认定为骗取国家出口退税款。

  此外,骗取出口退税罪的本质是诈骗犯罪,诈骗犯罪的客观不法构成要件要素包括:犯罪行为人虚构事实隐瞒真相—被害人陷入认识错误—被害人处分财产—被害人受到财产损失。诈骗犯罪的主观不法构成要件包括:非法占有目的以及诈骗故意。本案中,甲公司不具备诈骗犯罪的主客观构成要件。首先,甲公司在客观上不存在诈骗行为。甲公司向税务机关提交资料证实货物已经出口,税务机关根据货物已经出口的事实办理退税,货物已经出口的事实是客观真实的,税务机关没有陷入错误认识,并非因为错误认识而处分财产。甲公司在本案中确实存在弄虚作假的行为,但这些行为并未使国家机关陷入错误认识而处分财产,不属于诈骗犯罪所规定的行为。其次,甲公司没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出口退税制度是一项国际惯例,除少数特殊产品外,产品出口后,其在国内已交的增值税国家予以退还,而农产品在国内是免交增值税的,国家将出口农产品视为已税货物予以退税。至于该税款是退还给真实的货主还是名义的货主,对于国家来说并没有区别,甲公司按照其与真实货主的约定,从真实货主那里获取一部分退税款,没有损害国家利益,也没有损害真实货主的利益,不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作者:韩小平、曾仁平,湖南省湘潭市中级人民法院


01.jpg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文章及文中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感谢原作者。

相关推荐

  • 境外投资者意图违规递延纳税:“隐蔽”操作难掩不合理交易实质

    境外投资者再投资递延纳税,是我国吸引外资的有力政策措施之一。

  • 个税汇算进行中:通过伪造截图退税属于违法行为

    2022年度个人所得税综合所得汇算正在进行。不少人在各大社交网络平台晒出自己的退税“红包”,具体办理方法和流程等也成为近期的网络热点话题。

  • “靶向”核查:找到研发费“虚胖”病根

    企业亏损,研发费用却仍高企;连年计提不动产折旧,却从未缴纳过城镇土地使用税——反常举止背后,隐藏着什么真相?

  • 坚持宽严相济 促依法诚信纳税

    4月26日,广西、贵州、安徽、河北、浙江、福建、厦门等税务部门曝光7起涉税案件。此举在坚持宽严相济的原则上,进一步维护税收秩序、营造公平公正的税收环境,引导规范涉税服务行业,增强纳税人依法纳税的意识。

  • 淄博海关查办两起出口退税违规案件

    近日,淄博海关稽查和缉私部门连续查办两起出口陶瓷墨水税则号列申报不实,造成出口退税违规案件,案值243万元,查证涉案货物55吨。

  • “隐蔽手段不隐蔽”,不能隐瞒现金收入

    典型案例往往突出反映了现实中有代表性的问题,具有普法、预警和引导价值,是生动的法律展示和教材。

热门文章
1
骗取出口退税罪典型案例及解析
2
千里寻“貂”揭骗局
3
商贸公司低值高报 出口廉价服装骗税两百余万
4
落实常态化打击虚开骗税大家谈
5
购进黄金卖出铜? 税警揭开惊人骗局
6
陕西警税协作告破虚开发票案
7
六部门解读联合打击虚开骗税新行动
8
全国首例高仿税控开票软件虚开团伙案被彻底摧毁
热门视频 更多
热门文章
1
骗取出口退税罪典型案例及解析
2
千里寻“貂”揭骗局
3
商贸公司低值高报 出口廉价服装骗税两百余万
假冒自产货物出口获取出口退税不构成骗取出口退税罪
人民法院报
假冒自产货物出口获取出口退税不构成骗取出口退税罪
 

  【案情】

  湖南甲公司具有自营进出口经营权。为获取出口退税,甲公司与李某等人商定,由李某等人充当中间人,用广东商家的香肠等农产品为甲公司“配货”,冒用甲公司的名义出口至香港,货物出口后,甲公司持报检、报关等单证,向税务机关申报出口退税。2016年9月至2018年11月,甲公司申报出口退税报关单688份,金额共4.02亿元,获取出口退税款51962395.49元,甲公司与李某等人按约定比例分配退税款。

  【分歧】

  第一种观点认为,甲公司伙同他人以假报出口的方式骗取国家出口退税款,构成骗取出口退税罪。

  第二种观点认为,甲公司将他人生产的农产品假冒成自产货物出口,虽有违法违规行为,但其有真实的货物出口,香肠等农产品在国内虽未实际缴税,但应当视为已税货物,已税货物出口后国家依法应当退税,甲公司没有假报出口,国家税收没有损失,甲公司不构成骗取出口退税罪。

  【评析】

  笔者赞成第二种观点。理由如下:

  刑法规定,以假报出口或者其他欺骗手段,骗取国家出口退税款,数额较大的,构成骗取出口退税罪。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骗取出口退税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假报出口,是指以虚构已税货物出口事实为目的,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行为:(1)伪造或者签订虚假的买卖合同;(2)以伪造、变造或者其他非法手段取得出口货物报关单、出口收汇核销单、出口货物专用缴款书等有关出口退税单据、凭证;(3)虚开、伪造、非法购买增值税专用发票或者其他可以用于出口退税的发票;(4)其他虚构已税货物出口事实的行为。据此,所谓“骗取国家出口退税款”,包含了实质要件和形式要件两个方面,实质要件就是刑法所称的“假报出口”以及司法解释所指的“虚构已税货物出口事实”,两者表述不同而含义相同,司法解释的表述更为明确,形式要件则是司法解释所指的四种情形。所谓“虚构已税货物出口事实”又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虚构货物出口事实;二是虚构货物已税事实。这与《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的一般情况下出口退税的两个实质条件对应,一是货物实际出口,二是出口货物在国内流通过程中已经缴纳税款。本案中,甲公司有真实货物出口,根据相关规定,出口食用农产品视同其在国内已经交了税,所以甲公司的行为不符合“虚构已税货物出口事实”这一实质要件。虽然本案存在真实货主与名义货主不一致等情形,与司法解释规定的形式要件类似,但因与司法解释规定的实质要件不符,不能认定为骗取国家出口退税款。

  此外,骗取出口退税罪的本质是诈骗犯罪,诈骗犯罪的客观不法构成要件要素包括:犯罪行为人虚构事实隐瞒真相—被害人陷入认识错误—被害人处分财产—被害人受到财产损失。诈骗犯罪的主观不法构成要件包括:非法占有目的以及诈骗故意。本案中,甲公司不具备诈骗犯罪的主客观构成要件。首先,甲公司在客观上不存在诈骗行为。甲公司向税务机关提交资料证实货物已经出口,税务机关根据货物已经出口的事实办理退税,货物已经出口的事实是客观真实的,税务机关没有陷入错误认识,并非因为错误认识而处分财产。甲公司在本案中确实存在弄虚作假的行为,但这些行为并未使国家机关陷入错误认识而处分财产,不属于诈骗犯罪所规定的行为。其次,甲公司没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出口退税制度是一项国际惯例,除少数特殊产品外,产品出口后,其在国内已交的增值税国家予以退还,而农产品在国内是免交增值税的,国家将出口农产品视为已税货物予以退税。至于该税款是退还给真实的货主还是名义的货主,对于国家来说并没有区别,甲公司按照其与真实货主的约定,从真实货主那里获取一部分退税款,没有损害国家利益,也没有损害真实货主的利益,不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作者:韩小平、曾仁平,湖南省湘潭市中级人民法院


01.jpg

热门推荐
境外投资者意图违规递延纳税:“隐蔽”操作难掩不合理交易实质
境外投资者再投资递延纳税,是我国吸引外资的有力政策措施之一。
个税汇算进行中:通过伪造截图退税属于违法行为
2022年度个人所得税综合所得汇算正在进行。不少人在各大社交网络平台晒出自己的退税“红包”,具体办理方法和流程等也成为近期的网络热点话题。
“靶向”核查:找到研发费“虚胖”病根
企业亏损,研发费用却仍高企;连年计提不动产折旧,却从未缴纳过城镇土地使用税——反常举止背后,隐藏着什么真相?
坚持宽严相济 促依法诚信纳税
4月26日,广西、贵州、安徽、河北、浙江、福建、厦门等税务部门曝光7起涉税案件。此举在坚持宽严相济的原则上,进一步维护税收秩序、营造公平公正的税收环境,引导规范涉税服务行业,增强纳税人依法纳税的意识。
淄博海关查办两起出口退税违规案件
近日,淄博海关稽查和缉私部门连续查办两起出口陶瓷墨水税则号列申报不实,造成出口退税违规案件,案值243万元,查证涉案货物55吨。
“隐蔽手段不隐蔽”,不能隐瞒现金收入
典型案例往往突出反映了现实中有代表性的问题,具有普法、预警和引导价值,是生动的法律展示和教材。
© 2002-2021 Taxrefund.com.cn 版权所有